台灣電視史墮入黑暗時期,誰來點燃星星之火? 專訪導演蔡岳勲(下)
刊於2006師大圖傳系刊《圖騰》 **欲轉載請先告知**
‧誰將成為亞洲市場新霸主?
站在亞洲市場觀點來看,目前韓國娛樂產業取代了日台,正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席捲全亞洲。讓韓國電視劇在這短短幾年內有驚人的成長,很重大的因素是來自政府大力支持影視娛樂產業,當政者了解「文化入侵」遠比「武力征服」更容易也更具效力。透過電視劇的傳播,不但改變了亞洲各國對韓國原有的刻板印象,也成功將韓國傳統文化、影視娛樂、流行時尚行銷全亞洲市場。
而隔岸的中國大陸在軟體方面雖礙於政治因素無法大幅提升,但他們擁有為數可觀的國內市場以及逐日進步的硬體設施,潛力不容小覷。在蔡岳勳導演眼中,下一個取代韓國稱霸亞洲市場的極有可能是華人,至於會由台灣或中國大陸哪方出線,將有著一場硬仗要打,但按照目前台灣電視生態的退化情形,他憂心忡忡地說:「機會是越來越渺茫。」
‧台灣當前困境的解套之道
倘若台灣政府學習韓國的經營策略,懂得去正視影視文化產業的重要性,並給予必要的協助,是否能挽救每況愈下的台灣電視圈呢?蔡導很肯定的回答:「來自政府的實質支援,對整個產業的正向成長一定會有幫助。」其實台灣政府並非無心支持電視電影,只是不得其門而入,長久以來觸不到問題的核心,輔導金就是個被受爭議的議題。如果政府能提出一套完善的實施模式、適當的資金援助、良好的發展管道,並且找出導致發展退化的真正原因,台灣在亞洲市場的地位將有復甦的可能。但要在政府和影視產業工作者之間,要尋求一個雙向溝通的管道,了解對方的目標和需求是什麼,並且對症下藥,卻是最難以達成的事。
除了來自外界的輔助和支持,左右著台灣電視成長更基本而關鍵的因素是,如何跳脫本土市場狹隘的格局,將眼光放遠國際。換句話說,必須在作品中置入共通語言,吸引不同文化背景、風俗民情的觀眾接受「外來文化」,並對劇中呈現的人事物感同身受,才能進一步對台灣產生認同和共融。蔡岳勳導演不斷強調,「國際觀和共通性非常重要,否則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為什麼要看好萊塢電影?好萊塢之所以能行銷全球,其中的共通性是長久而無形的存在。」不過,堅持國際觀並不代表必須犧牲本土特色,而是比例拿捏的問題,這兩者之間該孰多孰少是一項重大考驗。
‧電視與電影間生生相息
從電視圈的角度觀察台灣電影,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:即使當前電視產業的景氣呈現低迷狀態,反觀電影市場卻比電視更加萎縮凋零。曾有許多本土電影導演轉戰電視圈,開始接拍偶像劇,表面上對此現象作出的解釋為,電影人是替電視劇注入不同的思維和美學概念。但探究起真正的原因,對電影導演而言,國片票房慘澹造成他們必須另謀生計,於是電視劇這個大眾娛樂事業被當成登天的墊腳石,藉由拍電視劇獲得資金,而最終目的仍是為了籌拍下一部電影。針對這個現象,蔡導站在電視界工作者的角度剖析,電視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調性的媒體,無法完全相提並論,也不能有孰優孰劣的爭議,若是繼續抱持著次等價值的心態從事電視劇,對電視圈的影響將是有百害而無一益。接著,蔡岳勳導演更提出他的獨到見解:「萎靡的電影想要恢復榮景,首先必須靠電視劇塑造出對台灣影視產業的認同,打開亞洲市場,這樣台灣電影才有復興的機會。」不過在此之前,他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,就是新生代的電影人必須懂得放棄新浪潮理論,不能再執著於拍藝術電影,不能把得獎視為最高價值,因為過於疏離的藝術手法無法吸引觀眾,沒有市場就無法造就繁榮,沒有經費就不可能讓產業變得強大。因此,蔡導發人深省地說:「在電視圈多年來漸漸發現,市場學的觀念對拍戲而言其實極為重要。」
‧《白色巨塔》建構出美麗願景
蔡岳勳導演在接受本刊採訪時,新作《白色巨塔》歷經九個月拍攝期終於殺青,正如火如荼進入後製作業,為了趕在今年暑假上檔,導演晝夜不分地投入工作,神情略顯疲憊。蔡導將所有心力貫注在《白色巨塔》,是因為這部戲獲得各方人馬的協助,而這些助力同時也是一種正向壓力,促使導演追求一個更盡善盡美的《白色巨塔》。「這趟奮鬥歷程一路走來,《白色巨塔》給了我另一次天時地利人合的感覺,也在過程中改變了一些事情,例如要有好的作品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,以及行銷日本市場的策略成功等。」蔡岳勳導演對《白色巨塔》充滿期待,冀望它可以再創台灣電視新契機。
最後,蔡岳勳導演對於未來想朝電視圈發展的青年學子作出一番勉勵,他說:「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大環境造就的生態是否健全,也不是每個置身其中的人都願意挑戰這條艱難的道路,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,選擇讓自己成怎麼樣的人。」
‧誰將成為亞洲市場新霸主?
站在亞洲市場觀點來看,目前韓國娛樂產業取代了日台,正以不可阻擋的氣勢席捲全亞洲。讓韓國電視劇在這短短幾年內有驚人的成長,很重大的因素是來自政府大力支持影視娛樂產業,當政者了解「文化入侵」遠比「武力征服」更容易也更具效力。透過電視劇的傳播,不但改變了亞洲各國對韓國原有的刻板印象,也成功將韓國傳統文化、影視娛樂、流行時尚行銷全亞洲市場。
而隔岸的中國大陸在軟體方面雖礙於政治因素無法大幅提升,但他們擁有為數可觀的國內市場以及逐日進步的硬體設施,潛力不容小覷。在蔡岳勳導演眼中,下一個取代韓國稱霸亞洲市場的極有可能是華人,至於會由台灣或中國大陸哪方出線,將有著一場硬仗要打,但按照目前台灣電視生態的退化情形,他憂心忡忡地說:「機會是越來越渺茫。」
‧台灣當前困境的解套之道
倘若台灣政府學習韓國的經營策略,懂得去正視影視文化產業的重要性,並給予必要的協助,是否能挽救每況愈下的台灣電視圈呢?蔡導很肯定的回答:「來自政府的實質支援,對整個產業的正向成長一定會有幫助。」其實台灣政府並非無心支持電視電影,只是不得其門而入,長久以來觸不到問題的核心,輔導金就是個被受爭議的議題。如果政府能提出一套完善的實施模式、適當的資金援助、良好的發展管道,並且找出導致發展退化的真正原因,台灣在亞洲市場的地位將有復甦的可能。但要在政府和影視產業工作者之間,要尋求一個雙向溝通的管道,了解對方的目標和需求是什麼,並且對症下藥,卻是最難以達成的事。
除了來自外界的輔助和支持,左右著台灣電視成長更基本而關鍵的因素是,如何跳脫本土市場狹隘的格局,將眼光放遠國際。換句話說,必須在作品中置入共通語言,吸引不同文化背景、風俗民情的觀眾接受「外來文化」,並對劇中呈現的人事物感同身受,才能進一步對台灣產生認同和共融。蔡岳勳導演不斷強調,「國際觀和共通性非常重要,否則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為什麼要看好萊塢電影?好萊塢之所以能行銷全球,其中的共通性是長久而無形的存在。」不過,堅持國際觀並不代表必須犧牲本土特色,而是比例拿捏的問題,這兩者之間該孰多孰少是一項重大考驗。
‧電視與電影間生生相息
從電視圈的角度觀察台灣電影,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:即使當前電視產業的景氣呈現低迷狀態,反觀電影市場卻比電視更加萎縮凋零。曾有許多本土電影導演轉戰電視圈,開始接拍偶像劇,表面上對此現象作出的解釋為,電影人是替電視劇注入不同的思維和美學概念。但探究起真正的原因,對電影導演而言,國片票房慘澹造成他們必須另謀生計,於是電視劇這個大眾娛樂事業被當成登天的墊腳石,藉由拍電視劇獲得資金,而最終目的仍是為了籌拍下一部電影。針對這個現象,蔡導站在電視界工作者的角度剖析,電視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調性的媒體,無法完全相提並論,也不能有孰優孰劣的爭議,若是繼續抱持著次等價值的心態從事電視劇,對電視圈的影響將是有百害而無一益。接著,蔡岳勳導演更提出他的獨到見解:「萎靡的電影想要恢復榮景,首先必須靠電視劇塑造出對台灣影視產業的認同,打開亞洲市場,這樣台灣電影才有復興的機會。」不過在此之前,他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,就是新生代的電影人必須懂得放棄新浪潮理論,不能再執著於拍藝術電影,不能把得獎視為最高價值,因為過於疏離的藝術手法無法吸引觀眾,沒有市場就無法造就繁榮,沒有經費就不可能讓產業變得強大。因此,蔡導發人深省地說:「在電視圈多年來漸漸發現,市場學的觀念對拍戲而言其實極為重要。」
‧《白色巨塔》建構出美麗願景
蔡岳勳導演在接受本刊採訪時,新作《白色巨塔》歷經九個月拍攝期終於殺青,正如火如荼進入後製作業,為了趕在今年暑假上檔,導演晝夜不分地投入工作,神情略顯疲憊。蔡導將所有心力貫注在《白色巨塔》,是因為這部戲獲得各方人馬的協助,而這些助力同時也是一種正向壓力,促使導演追求一個更盡善盡美的《白色巨塔》。「這趟奮鬥歷程一路走來,《白色巨塔》給了我另一次天時地利人合的感覺,也在過程中改變了一些事情,例如要有好的作品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,以及行銷日本市場的策略成功等。」蔡岳勳導演對《白色巨塔》充滿期待,冀望它可以再創台灣電視新契機。
最後,蔡岳勳導演對於未來想朝電視圈發展的青年學子作出一番勉勵,他說:「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大環境造就的生態是否健全,也不是每個置身其中的人都願意挑戰這條艱難的道路,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,選擇讓自己成怎麼樣的人。」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